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Clupeosoma cinereum (Warren, 1892)
(Clupeosoma cinereum)是草螟科(Crmabidae) Odontiinae的成員,分佈於中國、台灣、日本與婆羅洲。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外緣為黑色,亞外緣線至後中線間有一塊不明顯的紫色帶,中室前端有一彎曲黑線,且有一個大型圓黑斑,基部有一條不明顯紅褐色線;後翅為黃褐色底,中央有一塊深褐色三角形區域,亞外緣有一條黑線。本屬(Clupeosoma)在台灣僅紀錄兩種,即本種與C. suffusum,惟另一種筆者尚未檢視到相關描述,因此無法確定與本種的差異。Clupeosoma cinereum在1992年的名錄與日本的處理皆使用Clupeosoma,但認識台灣的昆蟲19中卻使用Warren當初所使用的屬名─Hemiscopis,本文採用大多數資料的看法,使用前一個屬名。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Leucinodes apicalis Hampson, 1896 黑頂白翅野螟
黑頂白翅野螟(Leucinodes apic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亞科(Pyraustinae)的成員,分佈於中國西部與南部、台灣、日本、斯里蘭卡、印度與尼泊爾等地。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頂角有兩塊長形黑斑,亞外緣線、中線與內線為黃色,基部為黑色;後翅亦為白色底,頂角有三個黑點,亞外緣線與中線為黃色,中線靠內緣有黑色斑。本屬(Leucinodes)在台灣僅紀錄二種,即本種與L. orbonalis,兩種之間翅紋差異明顯,辨識容易。黑頂白翅野螟當初被Hampson(1896)發表時是以產於印度的個體作為模式標本,而台灣產的種類原先被Strand(1918)以Analyta (Hyperanalyta) pseudoapicalis發表,而後該種被視為L. apicalis的同物異名。然而在1992年的名錄裡,本種的學名被首次處理為H. apicalis,但後續包含Moths of Nepal(5)、認識台灣的昆蟲19等文獻皆未採納該處理而繼續使用原來的L. apicalis。Hyperanalyta這一個亞屬是以A. pseudoapicalis為模式種建立的,既然後來pseudoapicalis被認為是apicalis的同物異名,筆者認為Hyperanalyta也應被視為Leucinodes的同物異名。因此本文中不採用1992年的新處理,而使用Leucinodes apicalis。
A Brief Introduction
Hyperanalyta apicalis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Hyperanalyta in Taiwan and could be easilly identified by its unique wing pattern.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Theretra clotho clotho (Drury, 1773) 斜紋天蛾
斜紋天蛾(Theretra clotho clotho)是天蛾科(Sphingidae)長喙天蛾亞科(Macroglossinae)長喙天蛾族(Macroglossini)的成員,本亞種從斯里蘭卡、印度經中南半島的尼泊爾、越南東往中國、台灣、韓國南方與日本分佈,南往南洋群島分佈;另一亞種為T. c. celata,自摩鹿加往東分佈至萬那杜,往南分佈至澳洲。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密佈黑點,前緣為桃紅色,沿前緣有墨綠色斑,有一條黑線自頂角延伸至後緣距臀角約後緣長1/3處,中室有一個黑點;後翅為黑色底,臀角與前緣基部有黃色斑。斜紋天蛾屬(Theretra)在古北區東方共記錄約11種,其中僅有T. pallicosta未分布於台灣,其餘十種台灣皆有產。斜紋天蛾與星點斜紋天蛾(T. boisduvali)的翅紋相近,但前者前翅為一條黑線,後者則有許多明顯的黑點;其餘八種前翅線條複雜許多。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retra clotho clotho represents one of the ten Theretra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aiwan and shares very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T. boisduvali. The black line of forewing of the former species is just a straight line while the latter one is a black line decorated with black spots.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Ratarda excellens (Strand, 1917) 缺韁蠹蛾
缺韁蠹蛾(Ratarda excellens)是木蠹蛾科(Cossidae)缺韁蠹蛾亞科(Ratardinae),分佈於台灣、尼泊爾。本種雄蟲的前翅為褐色底,有六條中間深灰色外有兩條黑線的寬帶,後緣有三至四枚黃斑;後翅為黑褐色底,無其他翅紋。缺韁蠹蛾亞科是一類白天出沒,分類上十分原始的蛾種,全世界已紀錄約三屬十種(Ratarda八種),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南洋群島、台灣。之所以被稱為缺韁,是因為本種的中文命名時僅知雌蟲,而雌蟲缺乏翅韁(翅刺)因而得名(雄蟲有翅刺)。台灣產的缺韁蠹蛾最早是由Strand於1917年以一隻雌蟲為正模標本發表了R. tertia,而在海普納與王效岳於1987年發表的研究中,提出Matsumura於1921年發表的Arbela formosana與1931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非Wileman於1915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皆可能屬於本種的同物異名,而這兩種當初都被置於Arbelidae(包含目前所定義的擬木蠹蛾科Squamura與缺韁蠹蛾科Ratarda兩屬)下。後來Inoue於1988年發表的研究中針對R. tertia的同物異名進行修訂,將A. formosana Matsumura, 1921、A. discipuncta Matsumura, 1931與A. discinpuncta Soana, 1938(誤拼)處理為Ratarda tertia的同物異名。而張保信老師則在蛾類圖說一中,首次以中文完整地對本種進行描述。文章寫到這,所有的事情都還繞著雌蟲打轉,那,雄蟲呢?套一句王效岳在認識台灣昆蟲12裡的說法,這還真是留下科學界的一大謎團。這謎團由一直對台灣鱗翅目分類有極大貢獻的大和田(Owada)博士在1993年解開。他發現Strand於1917年發表於毒蛾科下的Shisa excellens翅脈並非屬於毒蛾科,而是與R. tertia相似,此觀點雖然之前有學者提出,但大和田博士是第一位檢視標本確認其真偽並發表的學者。雖然S. excellens與R. tertia皆為1917年發表,但是前者出版日期較早,因此享有命名優先權,故大和田博士便將台灣產的缺韁蠹蛾學名更正為R. excellens(此學名在認識台灣昆蟲12被誤植為R. tertia)。本種的採集記錄雖然在北中南部皆有,似乎很少見。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an endemic and rare species, Ratarda excellens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Ratardinae in Taiwan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its wing pattern. Although the unique wing pattern, sexual dimorphism had caused a chaotic taxonomic history until Owada's excellent study.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Oraesia excavata (Butler, 1878) 鳥嘴壺夜蛾
鳥嘴壺夜蛾(Oraesia excavata)是廣義夜蛾科(Noctuidae)裳夜蛾亞科(Catocal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台灣、韓國與日本。本種的前翅頂角向外尖突出,外緣中央向外突出,後緣靠臀角處凹入,中央下方突出,紅褐色底,前緣有多條深褐色線,頂角有一黑色加黃色線延伸至CuA1處,向下則有一條波浪狀淡黑色線(後中線),腎紋不明顯,有一條黑色加黃色線自翅基沿CuA1+CuA2延伸到中室端;後翅為黃褐色底,外緣1/3為黑褐色,緣毛為黃色。壺夜蛾屬(Oraesia)在台灣共紀錄2種,即本種與嘴壺夜蛾(O. emarginata)。這兩種可依以下特徵區別:1.鳥嘴壺夜蛾前翅頂角與外緣中央突出皆較嘴壺夜蛾發達;2.鳥嘴壺夜蛾前翅頂角的黑色加黃色線指延伸到前翅1/2,嘴壺夜蛾則是延伸到後緣。
A Brief Introduction
Oraesia excavata represents one of the two Oraesia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species by the shape of outer margin of forewing and wing pattern.
Krananda semihyalina Moore, 1867 玻璃尺蛾
玻璃尺蛾(Krananda semihyalina)是尺蛾科(Geometridae)枝尺蛾亞科(Ennominae)Boarmiini族的成員,從東方區熱帶一直分布到蘇拉維西、南摩鹿加、台灣與日本等地。本種的前翅外緣為波浪狀,於近臀角處內切,黃褐色底,散佈黑點,亞外緣線為一排半透明班,後中線為黑色,於一半處向外突出,後中線內側為一大塊半透明班,基部1/2散佈黑點;後翅外緣於靠頂角處向外明顯突出,黃褐色底,散佈黑色斑點,亞外緣線為一排半透明班,基部1/2為大塊半透明斑,散佈黑點。璃尺蛾屬(Krananda)在台灣共紀錄四種,而這四種彼此之間的翅形與翅紋差異明顯,不易辨識錯誤。本種在台灣從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皆有機會見到,是較為常見的種類。
A Brief Introduction
Krananda semihyalina represents one of the four Krananda species in Taiwan and has discriminative wing pattern and shape from the other three species.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Angonyx testacea (Walker, 1856) 絨綠天蛾
絨綠天蛾(Angonyx testacea)被歸屬於天蛾科(Sphingidae)長喙天蛾亞科(Macroglossinae)長喙天蛾族(Macroglossini),廣泛分佈於尼泊爾、印度北方、緬甸、中國南方、台灣、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與菲律賓等地。本種的前翅橄欖綠色底,頂角為黃褐色,下方有一大塊銀色斑,亞外緣線為黑色波浪狀;後翅為深褐色底,亞外緣有一條橘色帶,臀角有一塊銀色斑;軀幹背方皆為橄欖綠色。本屬(Angonyx)在全世界共紀錄六種,其中僅有兩種分佈於東南亞,即本種與A. krishna。在王效岳認識台灣昆蟲9中曾提及絨綠天蛾在澳洲有另外一個亞種:A. testacea papuana,然而該亞種在後來的研究裡皆被處理為獨立種,因此本文亦採用後來的分類處理而不列出亞種名。絨綠天蛾在台灣似乎是十分稀有的種類,觀察次數與標本的採集數量都相當少。
A Brief Introduction
Angonyx testace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Angonyx distributed in Taiwan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from other sphingid species by wing pattern.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Asota caricae (Fabricius, 1775) 一點擬燈蛾
一點擬燈蛾(Asota caricae)是夜蛾科(Noctuidae)擬燈蛾亞科(Aganainae)的成員,廣泛分佈於印澳區。本種的前翅為褐色,各脈為白色,中室前端有一白色圓斑,故名一點,翅基為橘黃色,有數個黑點;後翅為橘黃色底,翅上約有六枚黑斑。本屬在台灣目前已記錄六種,科級地位的處理請見本網誌文章─Asota tortuosa (Moore, 1872) 扭擬燈蛾。在台灣產的Asota中,僅有榕擬燈蛾(A. ficus)與一點擬燈蛾一樣在中室前端有一個白色圓斑,但兩種可藉由翅基的斑紋輕易區別;國外產的A. producta前翅翅紋與一點擬燈蛾相同,但可藉由後翅的黑色斑紋區別,一點擬燈蛾的黑斑較少,而A. producta在靠外緣處則有一排黑點。
A Brief Introduction
Asota caricae represents one of the six Asota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 a white spot near top of the cell of forewing; 2. the markings near the base of forewing; 3. the pattern and yellow ground colour of hindwing.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1854) 瘤野螟
瘤野螟/稻縱捲葉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廣泛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度、澳洲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本種的前翅為黃色底,前緣為黑褐色,外緣有一塊黑褐色帶,後中線黑色,略微彎曲,中室中央有一黑點,前中線為黑色,靠後緣端向外斜;後翅亦為黃色底,外緣有一塊黑褐色帶,後中線黑色,略微彎曲中室有一小黑點。縱捲葉野螟屬(Cnaphalocrocis)全世界約產35種,主要分布於古北區與東洋區;其中11種分布於東南亞,台灣截至目前為止則紀錄五種。這五種在認識台灣昆蟲19中皆有圖示,彼此之間翅紋差異辨別容易。本種被視為水稻害蟲之一,是很常見的種類。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a famous rice pes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represents a member of five Cnaphalocrocis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four species by wing pattern.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Stenia charonialis (Walker, 1859) 三環狹野螟
三環狹野螟(Stenia charoni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分佈於中國、台灣、韓國與日本。本種的前翅黃色底,雜有較深的黃褐色,前緣有兩個黑點即一個半環型黑斑,外緣有黑褐色虛線,後中線黑褐色,於CuA1-CuA2之間向翅基方向打折,翅中央有三個黃褐色環斑,前中線為黑褐色,向外斜;後翅亦為黃色底,雜有較深的黃褐色,外緣有黑褐色線,後中線黑褐色,於CuA1-CuA2之間向翅基方向打折,中室中央與下方各有一個黑褐色環斑。狹野螟(Stenia)全世界共紀錄約112種,主要分布於新熱帶區、古北區、非洲區與東洋區;在大陸已紀錄兩種,但在台灣則有些分類上的混亂。首先,三環狹野螟原先被Walker(1859)發表於Asopia下,而後Hampson(1859)將之轉入Mabra下,而後Shibuya又轉入Stenia。當初被Hampson轉入Mabra還有M. nigriscripta與M. eryxalis,而Shibuya則將本種與S. nigriscripta、S. spodinopa處理為台灣產的三種狹野螟。然而Shibuya的處理在1992年的名錄卻完全沒有引用,該作者採用Hampson的觀點,另外提及過去S. spodinopa已被當成S. minoralis的同物異名。王效岳在認識台灣的昆蟲19採用1992年名錄的處理,將三環狹野螟放於Mabra下,而後Li et al. (2009)則接受Shibuya的處理,將三環狹野螟放於Stenia。本文則是參考Li et al.的處理,使用Stenia charonialis。至於Stenia在台灣倒底有幾種?在1992年被列出的S. minoralis是較為肯定的,但nigriscripta應被處理為哪一屬則需要查詢更多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狹野螟至少有兩種。
A Brief Introduction
Stenia charonialis represents a species of Stenia which genus has very confusing taxonomic history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three black-brownish ring of forew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