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ineidae (蕈蛾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ineidae (蕈蛾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Psecadioides tanylopha (Meyrick, 1932) 褐羽蕈蛾

褐羽蕈蛾(Psecadioides tanylopha)是蕈蛾科(Tineidae)櫛蕈蛾亞科(Euplocaminae)的成員,分布於臺灣與日本琉球群島。本種頭部前額與頭頂佈滿褐色豎起的鱗片,下唇鬚發達,第二節有一排向前方立起的鱗片,然而側方沒有剛毛狀鱗片和雄蟲觸角雙櫛齒狀,這兩個特徵與大多數蕈蛾不同;胸部與腹部背方為褐色,前翅黑色與黃褐色鱗片交雜,前緣有七條短米黃線,靠基部六條兩兩成對,後翅為黑褐色,基部略微半透明。櫛蕈蛾亞科共包含兩個屬,分別是櫛蕈蛾屬(Euplocamus)與羽蕈蛾屬(Psecadioides),各有10種與5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中國─喜馬拉雅山麓(China-Himalayan)、臺灣與日本(Huang et al., 2010)。本亞科與其他蕈蛾最大得不同在於觸角雌雄二型,雄蟲雙櫛齒狀,雌蟲絲狀。羽蕈蛾屬原本是單模屬,僅包含日本產的一種,而後Huang et al.(2010)重新檢討本亞科的分類地位後,加入了另外四種,分布範圍擴大至中國─喜馬拉雅山麓(China-Himalayan)、臺灣與日本。褐羽蕈蛾原先被置於櫛蕈蛾屬,而後因為雄蟲生殖器特徵處理為現用屬下的一種,模式產地為屏東縣春日鄉浸水營,除了正模標本以外,僅日本琉球群島發現了另外4隻標本,皆為雄蟲,雌蟲形態未知。由於羽蕈蛾屬中僅有本種前後翅皆為褐色基調,因此筆者建議並使用其中文名為「褐羽蕈蛾」。圖中的個體採於屏東縣春日鄉浸水營古道入口附近,2012年3月,採集時雄蟲於白天飛舞,推測為日行性,亦會趨光(Huang, per. com.)。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one of the Euplocaminae members, Psecadioides tanylopha shares at least the following synapomorphies with the others: 1. lateral bristle on 2nd labial palpus absent; 2. antennae bipectinate in male and filiform in female. Psecadioides tanylopha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from the wing pattern and male genitalia even though the similarity mentioned above.

Reference
Huang G., Hirowatari T. & Wang M. 2010. A review of the China-Himalayan members of the subfamily Euplocaminae (Insecta: Lepidoptera: Tineidae). Zootaxa 2511: 1–21.

Further Reading
王效岳、朴奎澤和有田豊,2000。認識台灣的昆蟲20: 長角蛾科、穀蛾科、麥蛾科和其他一些小蛾類。252頁。台北市:淑馨出版社。(P.36)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Tinissa indica Robinson, 1976 印度毛脛蕈蛾

印度毛脛蕈蛾(Tinissa indica)是蕈蛾科(Tineidae) Scardi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臺灣、印度、錫金與不丹等地。本種的頭部與胸部背方為白色,下唇鬚黑白相間,觸角為黑褐色,前翅為黑褐色底,基部有數枚白斑,沿前緣與後緣都有一排白斑,外中線由一列白斑組成,後翅為黑褐色底,無其他翅紋,腹部背方為黃褐色。毛脛蕈蛾屬(Tinissa)在全世界共記錄41種,其中14種分布於澳洲區,22種來自東方區,5種產於熱帶非洲區(Yang & Li, 2012),臺灣目前僅記錄一種,即本種,無近似種。本屬在外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後足脛節有立起的鱗片,因此筆者在此建議並使用毛脛蕈蛾之中文名。印度毛脛蕈蛾的模式產地為錫金(Robinson, 1976),在原始描述中,臺灣的引證紀錄為檢視來自關仔嶺的標本。圖中個體解剖後,筆者發現生殖器第八節腹板的骨化較文獻中所示的發達,且前庭的骨化也較為發達,第9+10節亦相對長很多,惟前兩個特徵在形狀上與印度毛脛蕈蛾仍然吻合,第三個特徵可能因為文獻中的未完全拖出而有判斷上的誤差,故仍然鑑定為印度毛脛蕈蛾,但未來可能需要進行更多解剖比較以確定上述差異是否僅為個體變異。照片中的標本來自宜蘭蘇澳,2013年8月。

A Brief Introduction

Tinissa indic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Tinissa in Taiwan and is strong characteristic by the "fuzzy" tibia of hind leg and special wing pattern.

References
Robinson GS, 1976.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Tinissinae of the world (Lepidoptera: Tineidae).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Entomology 32 (7): 253-300.
Yang L and Li H, 2012. Review of the genus Tinissa Walker, 1864 (Lepidoptera,  Tineidae, Scardiin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five new species. Zookeys 228: 1-20.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Tineovertex melanochrysa (Meyrick, 1911)


Tineovertex melanochrysa是蕈蛾科(Tineidae)的成員,目前已知分布於日本、臺灣與印度。本種的頭部與前胸為黑色,中胸、後胸與腹部為黃褐色,前翅為米黃色底,前緣中央有一塊黑色三角斑,外緣為黑色;後翅為黑褐色底,無其他翅紋。本屬(Tineovertex)全世界目前已紀錄11種,主要從東方區(Oriental region)分布至古北區(Palaearctic region);分類上被有兩大種群,分別是melanochrysa種群與canicoma種群,前者的頭部與胸部背方有黑色鱗片,後者則無。在臺灣目前僅記錄1種,即本種。T. melanochrysa在臺灣目前無近似種,可由翅紋做初步鑑別。圖中個體採於嘉義縣仁和國小,2011年9月。

A Brief Introduction

Tineovertex melanochrys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Tineovertex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its wing pattern.

References
Huang G, Hirowatari T & Wang M, 2011.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Tineovertex Moriuti (Insecta: Lepidoptera: Tine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five new species. Zootaxa. 2991: 1–12.
王效岳、朴奎澤和有田豊,2000。認識台灣的昆蟲20: 長角蛾科、穀蛾科、麥蛾科和其他一些小蛾類。252頁。台北市:淑馨出版社。(P.35)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Micrerethista denticulata Davis, 1998


Micrerethista denticulata是蕈蛾科(Tineidae)聰蕈蛾亞科(Harmacloninae)的成員,廣泛分佈於東南亞,從泰國、馬來西亞向東至蘇拉維西,向北至日本皆有分佈。本種的前翅為灰色底,有許多黑色斑紋;後翅為灰黑色,無其他斑紋。聰蕈蛾亞科(Harmacloninae)的中文名源自其共有衍徵:第二腹節具鼓膜狀聽器,其下共有兩個屬:聰蕈蛾屬(Harmaclona)和Micrerethista,前者的介紹請見本網誌文章─Harmaclona robinsoni Davis, 1998 羅賓森氏聰蕈蛾Micrerethista的多樣性中心在印澳區,在東南亞有5種,澳洲有4種,1種產於新幾內亞,僅有一種產於中非,與聰蕈蛾屬的分佈差異甚大。雖然截至目前為止,Micrerethista尚未正式記錄於台灣,然而依Micrerethista denticulata的分佈模式來看,台灣遲早也會發現。Micrerethista denticulata與聰蕈蛾屬的成員翅紋非常相似,僅能藉由體型大小與後翅翅脈(中室內M脈未分岔)加以區別,而Micrerethista不同種間亦十分相似,僅能藉由生殖器來加以鑑定。圖中個體採於八仙山,而過去亦有於福山植物園的採集記錄。

A Brief Introduction

Micrerethista is a tineid genus with species distributed in Indonesia-Australian region majorly and never recorded in Taiwan. The photo in this article is a specimen of M. denticulata, a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SE Asian area to Japan and new to Taiwan. This species seems quite similar to Harmaclona spp.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undivided medial vein of hind wing.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Pyloetis mimosae (Stainton 1859)



Pyloetis mimosae被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 Erechthiinae,廣泛分布於印澳區,如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香港、台灣、日本、爪哇、蘇拉維西、摩鹿加群島與所羅門群島。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外緣至後緣則為黃色;後翅為灰色,無其他翅紋。本種為單種屬,各學者對其亞科級地位有不同看法,而根據Miyamoto等人(2007)最新的研究,他們認為該屬較接近Erechthias,因此應該被置於Erechthiinae。本種的翅紋特殊,蕈蛾科裡無近似種。

A Brief Introduction

Pyloetis mimosae is the only species in Pyloetis and does not share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other tineid moths.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Tinea metathyris Meyrick, 1935


Tinea metathyris是蕈蛾科(Tine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翅中央有黑色帶將白色部分分為三塊;後翅為灰褐色,無其他翅紋。在台灣,相較於同屬其他前翅為黃褐色底的種類,Tinea metathyris是較為容易辨識的種類。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 Meyrick, 1932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被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 Myrmecozelinae,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翅上佈有許多黑色細紋,距翅外緣1/3處有一黑色圓斑;後翅為灰褐色,無其他翅紋。Machaeropteris在東方區一共紀錄有23種,台灣僅產一種。由於目前此屬仍缺乏全面的研究,因此其分類地位在未來也許還會有變動。本種的翅紋在台灣無相似種,不難辨認。

A Brief Introduction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 represents a unique tineid species with special wing pattern: yellow-brown forewing and black spots on forewing.

圖/文:施禮正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Monopis monochella Hübner, 1796


Monopis monochella是蕈蛾科(Tineidae)蕈蛾亞科(Tineinae)的成員,亦是本屬在台灣唯一被記錄的種類,分布極為廣泛,除了東亞有分布外,舊北區亦有本種的蹤跡。本種的前翅有一塊腎形白斑,且有許多豎起之黑色鱗片;後翅為灰色。1992年的名錄裡記載了本種的同物異名─M. longella,因此在1994年出版的「A Field Guide to the Smaller Moths of South-East Asia」一書中M. longella的標本照應為M. monochella。此外,王效岳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本種種名誤拼為M. "monachella"。

圖/文:施禮正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Dasyses sp.


Dasyses在分類上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 Hapsiferinae,目前台灣尚未有本屬的正式紀錄。根據JPmoth上的照片與筆者觀察的結果,該屬蕈蛾的前翅有立起之鱗片,十分特別。右圖中的標本採於高雄市,在筆者過去就讀的學校裡頗為常見,然而牠卻是個目前台灣尚未記錄過的屬。至於這隻標本是何種類與台灣實際上有多少種Dasyses,仍有待未來的努力。

圖/文:施禮正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Harmaclona robinsoni Davis, 1998 羅賓森氏聰蕈蛾


Harmacloninae被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是一個直到1998年才由Davis建立的亞科。HarmaclonaMicrerethista是該亞科下唯二的成員,兩屬下各有11種。Harmaclona主要分布於南亞(2種)、非洲(5種)與美洲(4種),而此一分布模式正好與生物地理上的"岡瓦那大陸分布型"吻合。南亞產的兩種分別是H. tephrantha和羅賓森氏聰蕈蛾(H. robinsoni),台灣過去已記錄的種類是前者,然而筆者採獲種類(右圖)在比對生殖器後確認是羅賓森氏聰蕈蛾。根據Davis (1998)的研究,翅紋不是區別南亞產兩種的好特徵,雄性與雌性生殖器則可以用以鑑別這兩種。除了右邊這隻個體,廖士睿與劉耀鴻(2008)在北部採獲另外兩隻個體,其中一隻根據初步鑑定應為Micrerethista,然而其確切種類將在進一步確認之後再另做介紹。

圖/文:施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