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Ogygioses issikii Davis, 1995 一色氏古蝠蛾


一色氏古蝠蛾 / 後黑古蝠蛾 (Ogygioses issikii)是古蝠蛾科(Palaeoset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亞外緣有一條白帶,翅面佈有許多外有黑線的白斑;後翅基部灰白至乳黃色(此為本種與台灣產其他已知種最大的不同點),其餘部分為黑色。古蝠蛾科目前已知四屬九種,台灣目前被紀錄有一屬三種。Ogygioses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亞洲,目前被紀錄有五種,是古蝠蛾科中種類最多的屬,其中分佈於台灣的三種均為特有種。本種在王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被稱為後黑古蝠蛾,原因是本種的後翅黑色區較其他種類深,然而本種非後翅全黑,筆者認為TaiBNET上提供的中文名─一色氏古蝠蛾較為妥當,因此在本文主要採用此中文名。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Pyrosis wangi Zolotuhin & Witt, 2007 王氏枯葉蛾


王氏枯葉蛾 (Pyrosis wangi) 是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雌蟲前翅為灰黑色底,有五條白色條紋(紅色箭頭),中室有一白點(黃色箭頭);後翅亦為灰黑色底,有三條不明顯的細白帶(藍色箭頭)。Pyrosis全世界共有16種已被發表,主要分布於東亞大陸,少數種類分布於日本與台灣等島嶼區域。其中,彌新枯葉蛾 P. ni (Wang & Fan, 1995)和P. wangi分布於台灣,且皆為特有種。王室枯葉蛾目前僅有一筆雌蟲的標本紀錄,即Zolotuhin & Witt在2007年發表的正模標本。根據該研究的描述,兩種的最大差異在於發生季節:彌新枯葉蛾於秋冬(10-12月)出現,而王氏枯葉蛾則於春天出現(三至五月)。另外,根據該文章所提供的照片,筆者認為兩種雌蟲可能還有以下差異,但仍須檢視更多標本證實:1.王氏枯葉蛾後翅亞外緣的黑帶較另一種窄(綠色箭頭);2.王氏枯葉蛾前翅外緣白線不明顯且未延伸到前翅後緣(紫色箭頭),另一種則明顯且延伸至後緣;3. 王氏枯葉蛾前翅的白斑超過中室末端一半寬,另一種則小於中室末端一半寬。然而,在Zolotuhin & Witt的研究報告裡沒有提供雌蟲生殖器的資訊,僅寫上未研究。這點令筆者對於王氏枯葉蛾到底是一獨立種抑或是彌新枯葉蛾的個體變異感到十分困惑。另外,根據該研究提供的標本紀錄,各地產的Pyrosis皆為一年一代,若依此推測台灣不同季節產的Pyrosis似乎也合乎邏輯。右圖中的雌性個體與王氏枯葉蛾的正模標本產於相近地點,也都是春天採到的個體,翅紋亦非常相似,因此筆者在此先將之視為王氏枯葉蛾。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Rhodinia verecunda Inoue, 1984 銀目天蠶蛾


銀目天蠶蛾 (Rhodinia verecunda)被歸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前翅外緣為黃色帶有黑色波浪狀線條,基部以桃紅色為主,有兩條黑色波浪紋,中央有一顆銀色眼狀紋;後翅以黃色為主,有兩條帶有黑紅色的波浪紋。銀目天蠶蛾是由井上博士在1984年發表,所根據的理由是翅紋與生殖器上的差異。本種在北中南均有分佈,主要是在海拔較高處的十至十二月發生,但筆者也曾在海拔僅九百多的地方目擊。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Artona hainana Butler, 1876 海南禾斑蛾


海南禾斑蛾 / 七黃斑蛾 (Artona hainana)是斑蛾科(Zygaenidae)小斑蛾亞科(Procridinae)的成員,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如中國、台灣、印度、泰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上有七塊黃斑;後翅亦為黑色底,基部為黃色。本種在台灣是十分常見的種類,然而其種級地位或許還有疑問。根據顏老師在討論區提供而未發表的觀點,台灣產種類與真正的Artona hainana仍有差異,但因該觀點並未發表,因此本文仍採用Tarmann 1992年的處理。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Euleechia arisana (Matsumura, 1931)


Euleechia arisana被歸屬於燈蛾科(Arctiidae)燈蛾亞科(Arctiinae),截至目前為止是台灣特有屬與種。本種的前後翅黝黑,帶有暗藍色金屬光澤。本種最早由松村於1931首次發表並指定一雌性個體為正模式標本,爾後完全無標本記錄。由於本種的翅脈是燈蛾亞科裡十分獨特的一種,且因無雄蟲標本可比對生殖器,因此其分類地位一直模糊不清。Koda和Kishida兩人在1995年的研究裡首次描述了一隻採於1993年的雄性標本,並重新探討其屬間親緣關係,將之處理為Nikaeoides arisanus,並認為烏麗燈蛾屬是與之最接近的屬。而後,Kishida(2004)將之轉Euleechia,而種名則因為詞性改為-a結尾。本種在台灣不常見,偶有人拍攝到其倩影。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Glyphodes actorionalis Walker, 1859 三斑絹野螟


三斑絹野螟 (Glyphodes actorion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廣布於日本、中國、台灣、印度、印尼與菲律賓等地。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有三塊白色半透明斑紋;後翅外緣為黑褐色,基部白色。本種是常見的種類,台灣另記錄12個歸屬於Glyphodes的種類。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Cerace xanthocosma Diakonoff, 1950 豹裳捲葉蛾


豹裳捲葉蛾 / 大麗捲葉蛾 (Cerace xanthocosma)是捲蛾科(Tortricidae)捲蛾亞科(Tortricinae)的成員,主要分布於日本、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散布有許多白色斑點,中央有一由基部至外緣的紅色帶;後翅為黃色底,散布有許多黑色斑。本屬是東南亞最大的捲蛾,台灣目前記錄有三種。各種之間的後翅斑紋各有差異,是重要的鑑別特徵。

圖/文:施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