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Ogygioses issikii Davis, 1995 一色氏古蝠蛾
一色氏古蝠蛾 / 後黑古蝠蛾 (Ogygioses issikii)是古蝠蛾科(Palaeoset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亞外緣有一條白帶,翅面佈有許多外有黑線的白斑;後翅基部灰白至乳黃色(此為本種與台灣產其他已知種最大的不同點),其餘部分為黑色。古蝠蛾科目前已知四屬九種,台灣目前被紀錄有一屬三種。Ogygioses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亞洲,目前被紀錄有五種,是古蝠蛾科中種類最多的屬,其中分佈於台灣的三種均為特有種。本種在王認識台灣昆蟲20一書中被稱為後黑古蝠蛾,原因是本種的後翅黑色區較其他種類深,然而本種非後翅全黑,筆者認為TaiBNET上提供的中文名─一色氏古蝠蛾較為妥當,因此在本文主要採用此中文名。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Pyrosis wangi Zolotuhin & Witt, 2007 王氏枯葉蛾
王氏枯葉蛾 (Pyrosis wangi) 是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種的雌蟲前翅為灰黑色底,有五條白色條紋(紅色箭頭),中室有一白點(黃色箭頭);後翅亦為灰黑色底,有三條不明顯的細白帶(藍色箭頭)。Pyrosis全世界共有16種已被發表,主要分布於東亞大陸,少數種類分布於日本與台灣等島嶼區域。其中,彌新枯葉蛾 P. ni (Wang & Fan, 1995)和P. wangi分布於台灣,且皆為特有種。王室枯葉蛾目前僅有一筆雌蟲的標本紀錄,即Zolotuhin & Witt在2007年發表的正模標本。根據該研究的描述,兩種的最大差異在於發生季節:彌新枯葉蛾於秋冬(10-12月)出現,而王氏枯葉蛾則於春天出現(三至五月)。另外,根據該文章所提供的照片,筆者認為兩種雌蟲可能還有以下差異,但仍須檢視更多標本證實:1.王氏枯葉蛾後翅亞外緣的黑帶較另一種窄(綠色箭頭);2.王氏枯葉蛾前翅外緣白線不明顯且未延伸到前翅後緣(紫色箭頭),另一種則明顯且延伸至後緣;3. 王氏枯葉蛾前翅的白斑超過中室末端一半寬,另一種則小於中室末端一半寬。然而,在Zolotuhin & Witt的研究報告裡沒有提供雌蟲生殖器的資訊,僅寫上未研究。這點令筆者對於王氏枯葉蛾到底是一獨立種抑或是彌新枯葉蛾的個體變異感到十分困惑。另外,根據該研究提供的標本紀錄,各地產的Pyrosis皆為一年一代,若依此推測台灣不同季節產的Pyrosis似乎也合乎邏輯。右圖中的雌性個體與王氏枯葉蛾的正模標本產於相近地點,也都是春天採到的個體,翅紋亦非常相似,因此筆者在此先將之視為王氏枯葉蛾。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Rhodinia verecunda Inoue, 1984 銀目天蠶蛾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Artona hainana Butler, 1876 海南禾斑蛾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Euleechia arisana (Matsumura, 1931)
Euleechia arisana被歸屬於燈蛾科(Arctiidae)燈蛾亞科(Arctiinae),截至目前為止是台灣特有屬與種。本種的前後翅黝黑,帶有暗藍色金屬光澤。本種最早由松村於1931首次發表並指定一雌性個體為正模式標本,爾後完全無標本記錄。由於本種的翅脈是燈蛾亞科裡十分獨特的一種,且因無雄蟲標本可比對生殖器,因此其分類地位一直模糊不清。Koda和Kishida兩人在1995年的研究裡首次描述了一隻採於1993年的雄性標本,並重新探討其屬間親緣關係,將之處理為Nikaeoides arisanus,並認為烏麗燈蛾屬是與之最接近的屬。而後,Kishida(2004)將之轉Euleechia,而種名則因為詞性改為-a結尾。本種在台灣不常見,偶有人拍攝到其倩影。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Glyphodes actorionalis Walker, 1859 三斑絹野螟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Cerace xanthocosma Diakonoff, 1950 豹裳捲葉蛾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Neochalcosia remota (Walker, 1854) 東亞新螢斑蛾
東亞新螢斑蛾 / 後白斑蛾 (Neochalcosia remota)的分類地位被歸屬於斑蛾科(Zygaenidae)螢斑蛾亞科(Chalcosiinae),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中央偏外側處有一條打折的白帶;後翅亦為黑褐色底,基部為白色;頭部背方為紅色,身體為金屬藍色。東亞新螢斑蛾原本被認為是螢斑蛾屬(Chalcosia)的成員,然而顏在1997年的研究裡指出牠與螢斑蛾屬的模式種生殖器差異甚大,應獨立為一新屬。過去,台灣並沒有本種的記錄,直到王在認識台灣昆蟲2中首次報導了本種在大英博物館有一筆採於基隆的標本記錄。而顏老師提出了幾點理由質疑該筆採集記錄:1.若台灣有,代表本蟲的分布跳過了日本的庵美島,以生物地裡的觀點來說不合裡;2.根據標本籤,本種應該是Wileman所採,但是他的活動範圍都是台灣南部,因此出現北部的標本也不合理。後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總算在東北角找到了本種的存在,不過這不代表顏的質疑有誤,至少第2點仍有可能成立。雖然如此,台灣本島的種類是否確實為Neochalcosia remota也存在著疑問,但目前沒有更新的進展,因此本文仍使用王當時發表的觀點。
圖/文:施禮正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Circobotys aurealis (Leech, 1989) 金黃鐮翅野螟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Ethmia lineatonotella (Moore, 1867) 線紋篩蛾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Ethmia maculata Sattler, 1967 圓斑篩蛾
Nosphistica fenestrata (Gozmány, 1978)
Nosphistica fenestrata是折角蛾科(Lecithocerid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後翅皆為黑褐色底,前翅翅端有一塊小白斑,近基部處有一塊黑色腎形斑;後翅中央有白斑,臀角處由於緣毛分佈的不同形成一耳狀構造。本種的翅紋與N. tarokoensis近似,差別在於:1.後者前翅缺乏R5脈;2.前者後翅白斑為三塊;後者則有一U形斑。N. fenestrata過去被置於Philoptila裡,朴老師(Park)在2002年的研究裡根據生殖器與翅紋特徵,認為前翅R5消失的Philoptila是Nosphistica的同物異名。Nosphistica全世界共有10種,分布於東南亞,台灣共被記錄有5種。
圖/文:施禮正
圖/文:施禮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