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台灣產羅氏蛾科(Roeslerstammidae)兩種介紹─ Agriothera issikii & Telethera formosa (?)
對許多台灣蛾類愛好者來說,四眼蛾科(Amphitheridae)或許是一個令人十分陌生的名字。在1992年Heppner與Inoue主編的台灣鱗翅目昆蟲誌裡,四眼蛾科並未涵蓋在裡頭。那為何台灣突然有了四眼蛾呢?是新紀錄科嗎?其實四眼蛾科裡的成員原本都被擺在羅氏蛾科(Roeslerstammidae)裡,直到2005年Heppner將羅氏蛾科處理為四眼蛾科的同物異名,羅氏蛾科下的種類也都轉移到四眼蛾科裡。總而言之,1992年裡的羅氏蛾已被四眼蛾這個名字取代。然而,Nieukerken & Karsholt則在2006年重新恢復了羅氏蛾科的使用,並將四眼蛾科視為其同物異名。羅氏蛾科屬於細蛾總科,全世界共有14屬57種,是一個小科,大部份種類分布在澳洲。在臺灣四眼蛾被記錄有2屬四種,本文將介紹其中的兩種:Agriothera issikii (上圖)和 Telethera formosa (?) (下圖)。台灣的Agriothera共有兩種,其中A. elaeocarpophaga亦分布於日本。兩種最大的差異在於翅端的黑色翅紋(紅色箭頭):A. issikii的黑色部份為延著翅外緣的細線,而A. elaeocarpophaga則是一個黑點。Telethera亦有兩種分布於台灣,其中T. blepharacma在日本也有紀錄。由於Telethera formosa尚未找到描述或圖片,而我採得之標本與T. blepharacma又至少有兩項差異(紅色箭頭):1.前翅黑色點較多;2.後翅為灰色,因此目前暫時推測為T. formosa。正確的名字還需要日後更多的比對才能確認。
圖/文:施禮正
Heterogymna ochrogramma Meyrick, 1913 蛀果蛾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巢蛾 草蛾傻傻分不清楚
下面三個網站連結是有關恆春厚殼樹上以絲包圍花的鱗翅目幼蟲的相關資料。這些網站對於該種幼蟲的鑑定全部都是中文名為"巢蛾"(巢蛾科Yponomeutidae)的鱗翅目昆蟲,然而這種幼蟲真的是巢蛾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下列網站中所提的"巢蛾",其真正的身分應該是篩蛾(草潛蛾科Elachistidae)。另外,根據韋家軒與我的飼養經驗,恆春厚殼樹上至少有兩種篩蛾,其中一種(Ethmia octanoma)幼蟲會以絲包住花並群聚,另一種不會。右方上圖是巢蛾(
Yponomeuta sp.),黑點較多且小,下圖則是八點篩蛾(E. octanoma),黑點少且較大。
http://www.ksps.kh.edu.tw/4_pta/Chaishan/images/C/index.htm
http://163.32.84.104/94homepaage/B003/study/study_1t.htm
http://eec.kta.kh.edu.tw/naturepark_html/e-paper/paper070.htm
圖/文:施禮正
Strepsinoma croesusalis 橙帶川水螟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產Eoophyla(斑水螟)屬水螟蛾
斑水螟是大陸學者給Eoophyla屬取的中文名,該屬在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非常高,而且有許多美麗又大型的種類。該屬在台灣目前已經正式紀錄有兩種:E. conjunctalis和E. gibbosalis兩種。在1992年Yoshiyasu與2002年尤平等提供的名錄裡,皆有這兩種的紀錄。然而顏聖紘老師在1997年的論文研究裡,則紀錄了另一種斑水螟的存在。不過目前該種我尚未採得標本,因此僅比較E. conjunctalis和E. gibbosalis 。圖A是E. gibbosalis的雄蟲,圖B是E. gibbosalis 的雌蟲,圖C是E. conjunctalis的雌蟲。相較於E. conjunctalis,E. gibbosalis的顏色較深,且白斑較少,另外紅色箭頭所指的白斑也有差別。此外,E. gibbosalis具有顯著的翅紋雌雄二型性:雄性前翅基部有特化的鱗片,因此前翅前緣並非平直,而是彎曲的。
圖/文:施禮正
圖/文:施禮正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Eligma narcissus (Cramer, 1775) 臭椿皮蛾
Paracymoriza cataclystalis (Strand, 1919) 麗紋地棲水螟
麗紋地棲水螟在臺灣的幾個貼圖討論區裡是幾個讓人不陌生的水螟類群之ㄧ,然而,如果沒特別查過TaiBNET,也許不會知道,這名字其實還未登錄在名錄裡。為何這種不算稀有的水螟會被漏掉呢?這必須追溯到1992年那本名錄。當時,吉安裕(Yoshiyasu Y.)認為台灣產的水螟是Parthenodes prodigalis,而P. cataclystalis是其下的一個同物異名。而後,Parthenodes的模式標本被認為是蕨螟而移出水螟,Speidel (1999)將Parthenodes底下的水螟種類都歸入了Paracymoriza裡,並恢復了cataclystalis的種級地位。之後,在大陸兩篇有關水螟的分類研究裡(尤 2002,陳 2007),皆提及台灣有產Para. cataclystalis。另外,顏聖紘老師在他1997的研究裡,已經把該種加入台灣鱗翅目昆蟲相裡,並立了一個新屬:Geonymphula。截至目前為止的正式紀錄,麗紋地棲水螟是台灣特有種。不過根據顏老師與筆者的採集記錄,大陸也產有該種。麗紋地棲水螟是台灣目前已知的幾種陸棲水螟之ㄧ,以蘚苔為食。
圖/文:施禮正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Arctioblepsis rubida Felder & Felder, 1862 黑脈厚鬚螟
黑脈厚鬚螟(Arctioblepsis rubida)在分類是屬於螟蛾科(Pyralidae)螟蛾亞科(Pyralinae),分布於台灣、中國、印度、孟加拉與斯里蘭卡等地。本種屬於大型螟蛾,前翅背面為鮮紅色,R5-1A+2A脈為黑色,各黑色脈之間又有淡黑色條紋;後翅背面為鮮紅色,無其他翅紋。厚鬚螟屬(Arctioblepsis)全世界共記錄兩種,在台灣僅記錄一種。該種可被燈光誘集,根據目前的資訊主要出沒於春季─夏初。雖然這是個醒目又不算稀少的種類,但是仔細一查,牠的分類地位似乎仍有一些疑問存在。在1992年的名錄裡,該種的學名為"Propachys nigrivena",然而在王效岳的圖鑑裡則是"Arctioblepsis rubida"。然而,在speceis 2000與Lepindex提供的名錄裡,nigrivena皆未被處理為Arctioblepsis rubida的同物異名。根據李等人(2009)的研究,Propachys被視為Arctioblepsis的同物異名,因此在本文筆者採用Arctioblepsis rubida Felder & Felder, 1862。此外,本種在許多網路資料中都被稱為黑脈「後」鬚螟或黑脈「后」鬚螟,但在李等人(2009)的研究裡則是黑脈「厚」鬚螟。筆者認為「厚鬚」能夠充分表達本種下唇鬚鱗片發達的特徵,而另外兩個則否,因此本文採用黑脈厚鬚螟。
圖/文:施禮正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Brahmaea wallichii insulata Inoue, 1984 枯球籮紋蛾
枯球籮紋蛾 (Brahmaea wallichii insulata)的分類地位被歸屬於蠶蛾總科 (Bombycoidea)的籮紋蛾科 (Brahmaeidae),在台灣僅產一屬一種。枯球籮紋蛾這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很陌生,但是牠的另一個俗名─阿里山神蝶─就廣為人知多了。相傳阿里山受鎮宮每年到了一定時候,枯球籮紋蛾便會固定的停到神像上,因此有了神蝶的稱號。當然,後來大家也都知道,"神蝶"會跑到廟裡只是因為趨光性的關係罷了,跟神明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套句舊梗,"這也為該物種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不過也不知道神秘在哪,最多一個晚上燈光誘集到20多隻,這算神秘?右圖攝於2008年7月,碧綠。
圖/文:施禮正
小翅蛾 Palaeomicroides sp.─沒有曲管式口器的另一種蛾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Toccolosida rubriceps 朱碩螟
Acherontia lachesis 鬼臉天蛾
Paracymoriza multispinea 多棘波水螟
多棘波水螟在台灣已知最早的一筆紀錄是由顏聖紘老師在1995年6月27在福山植物園採獲。而後,顏老師在他的論文研究裡(1997)將該種處理唯一新屬新種:Xanthonymphula fushana。不過,該種由大陸學者尤平等人(2003)率先發表,並放入波水螟屬(Paracymoriza,顏老師取的中文名是河苔水螟屬)。該種由於陰莖支持片(Juxta)的頂端有獨特的小棘,因此尤平等人以牠為模式建立了波水螟屬裡的新種群。而該種在台灣自1995的採集後,在各大貼圖區中均未曾出現過牠的玉照,而各標本館的收藏似乎也未有該種的標本。2006年7月1日,筆者在二集團點燈時,幸運採得一隻,但當時並未發現是該種,直到後來重新整理標本時才發現牠的存在。2008年6月29日,筆者又在同樣的地點捕獲一隻雄性個體。依照目前的採集記錄來看,該種數量似乎不多,且都集中在6月底至七月初發生,不過目前個體數不足,難以定論該種是否一年一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