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Ratarda excellens (Strand, 1917) 缺韁蠹蛾
缺韁蠹蛾(Ratarda excellens)是木蠹蛾科(Cossidae)缺韁蠹蛾亞科(Ratardinae),分佈於台灣、尼泊爾。本種雄蟲的前翅為褐色底,有六條中間深灰色外有兩條黑線的寬帶,後緣有三至四枚黃斑;後翅為黑褐色底,無其他翅紋。缺韁蠹蛾亞科是一類白天出沒,分類上十分原始的蛾種,全世界已紀錄約三屬十種(Ratarda八種),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南洋群島、台灣。之所以被稱為缺韁,是因為本種的中文命名時僅知雌蟲,而雌蟲缺乏翅韁(翅刺)因而得名(雄蟲有翅刺)。台灣產的缺韁蠹蛾最早是由Strand於1917年以一隻雌蟲為正模標本發表了R. tertia,而在海普納與王效岳於1987年發表的研究中,提出Matsumura於1921年發表的Arbela formosana與1931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非Wileman於1915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皆可能屬於本種的同物異名,而這兩種當初都被置於Arbelidae(包含目前所定義的擬木蠹蛾科Squamura與缺韁蠹蛾科Ratarda兩屬)下。後來Inoue於1988年發表的研究中針對R. tertia的同物異名進行修訂,將A. formosana Matsumura, 1921、A. discipuncta Matsumura, 1931與A. discinpuncta Soana, 1938(誤拼)處理為Ratarda tertia的同物異名。而張保信老師則在蛾類圖說一中,首次以中文完整地對本種進行描述。文章寫到這,所有的事情都還繞著雌蟲打轉,那,雄蟲呢?套一句王效岳在認識台灣昆蟲12裡的說法,這還真是留下科學界的一大謎團。這謎團由一直對台灣鱗翅目分類有極大貢獻的大和田(Owada)博士在1993年解開。他發現Strand於1917年發表於毒蛾科下的Shisa excellens翅脈並非屬於毒蛾科,而是與R. tertia相似,此觀點雖然之前有學者提出,但大和田博士是第一位檢視標本確認其真偽並發表的學者。雖然S. excellens與R. tertia皆為1917年發表,但是前者出版日期較早,因此享有命名優先權,故大和田博士便將台灣產的缺韁蠹蛾學名更正為R. excellens(此學名在認識台灣昆蟲12被誤植為R. tertia)。本種的採集記錄雖然在北中南部皆有,似乎很少見。
A Brief Introduction
As an endemic and rare species, Ratarda excellens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Ratardinae in Taiwan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its wing pattern. Although the unique wing pattern, sexual dimorphism had caused a chaotic taxonomic history until Owada's excellent stud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