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Dictyestra dissecta (Walker, 1865) 角網夜蛾



角網夜蛾(Dictyestra dissecta)是夜蛾科(Noctuidae)盜夜蛾亞科(Hadeninae),廣泛分布於日本、台灣、菲律賓、蘇拉維西、摩鹿加與新幾內亞等地。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亞外緣線為波浪狀白色,翅尖有一塊紅褐色斑與白色短線條,外線有兩條紅褐色折線且近後緣處為白色,中室上的腎紋外圍有白色線條,M3+CuA1+CuA2與1A+2A為粉紅色,基部1/3處還有兩條粉紅與白色交雜的折線;後翅外側為黑色,內側為灰褐色,中室頂端有一個黑色小圓點。Dictyestra是Sugi在1982年所建立的新屬,原本被置於Heliophobus的角網夜蛾後來被當作是本屬的模式種。本種的種名拼法目前可以看到查到兩個版本,分別是D. dissectaD. dissectus,筆者認為Dictyestra為陽性而暫時接受前一個用法。實際上何者正確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A Brief Introduction

Dictyestra dissect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Dictyestra and is distributed in Japan, Taiwan, Philipine, Sulawasi, Moluccas and New Guinea.

Choreutis yakushimensis (Marumo, 1923) 屋久桑舞蛾



屋久島桑舞蛾(Choreutis yakushimensis)是舞蛾科 / 擬捲葉蛾科(Choreutidae),分布於日本(九州)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橙褐色底,亞外緣有黑色斑紋,前端1/3處有黃褐色帶,翅面遍佈白色具金屬光澤鱗片;後翅為灰褐色,臀角附近有黃色斑。屋久島桑舞蛾與褐桑舞蛾皆為ialeura種群的成員,翅紋差異甚大,容易辨識,惟本種個體間變異甚大,辨識與鑑定時須仔細。根據文獻,本種的正模標本已經燒毀,未來也許還需要重新指定標本。

A Brief Introsuction

Choreutis yakushimensis represents one of the only two choreutid species belonging to ialeura species-group in Taiwan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its wing pattern.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Hodebertia testalis (Fabricius, 1794)


Hodebertia test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廣泛分布於台灣、印度、亞洲西部、澳洲、歐洲南部與非洲等地。本種的前翅主要為米白色,外緣為灰黑色,前緣為橘黃色,翅中央有三條黑線;後翅亦為米白色,外緣為灰黑色,翅中央有二條黑線。H. testalis沒有出現在1992年的名錄裡,而王效岳在認識台灣昆蟲19中認為牠(該書使用Palpita testalis)產於台灣,但未引證任何來自台灣的標本。此外,王在該書中亦提到本種置於Palpita下是不適切的處理。本種在2003年被Leraut指定為Hodebertia的模式種,學名重新組合為H. testalisH. testalis的翅紋與多種Palpita相似,但仍可由黑色斑紋的形狀輕易與其他Palpita種類區分。

A Brief Introduction

Hodebertia testalis is the only known member belong to Hodebertia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Asia, Af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 H. testalis share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Many Palpita species but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the shape of black bands on forewing and hindwing.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Eublemma cochylioides (Guenée, 1852)



Eublemma cochylioides是夜蛾科(Noctuidae),亞科級地位各學者仍有不同看法,有人置於麗夜蛾亞科(Acrontiinae),有人置於Eublemminae,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與澳洲等地。本種的前翅為黃色底,由外至內有白色、粉紅色與褐色帶由頂角延伸到後緣中央;後翅外側1/2為褐色,基部1/2為灰白色。Eublemma在台灣共紀錄9種,其中僅E. cochylioidesE. dimidialis前翅具有粉紅色帶。後者前翅的粉紅色帶很寬,中間有一條褐色帶,沒有白色帶,後翅臀角有紅色斑紋,不會與前者混淆。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Ethmia octanoma Meyrick, 1914 八點篩蛾



八點篩蛾(Ethmia octanoma)是草潛蛾科(Elachistidae)篩蛾亞科(Ethmi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灰色底,外緣有一排黑色點狀斑紋,翅面上則另外有六個較大的黑點斑紋;後翅為灰色底,內緣為黃色。八點篩蛾被置於lapidella種群,與同種群的厚殼樹篩蛾翅紋十分接近,其分辨方法請見本網誌另一篇文章─厚殼樹篩蛾。本種目前已知分佈於高雄柴山地區與恆春半島,似乎與食草─恆春後殼樹密切相關,且與厚殼樹篩蛾共域分布。

A Brief Introduction

Ethmia octanoma represents a member of Ethmia in Taiwan and shared quite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E. lapidella. The two species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three black spots on apical portion of E. octanoma's forewing while four on E. lapidella's forewing; 2. yellowish posterior margin of E. octanoma's hindwing while greyish on E. lapidella's hindwing.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Torodora octavana (Meyrick, 1911) 八瘤折角蛾



八瘤折角蛾(Torodora octavana)被歸屬於折角蛾科(Lecithoceridae)瘤折角蛾亞科(Torodorinae),分布於台灣、中國與印度。本種的前翅為土黃色底,外緣靠臀角處有銀灰色斑紋,距翅基4/5處有一條黑色帶,中室有一個黑點;後翅為灰色,無其他翅紋。全世界共發表了85種瘤折角蛾屬成員,其中有82種分布於東方區(Park, 2000),而台灣共紀錄10種。根據Park(2000)的研究,八瘤折角蛾翅基4/5處的黑色帶是其他九種都沒有的特徵,另外,其生殖器也很容易與其他同屬種類區別。

A Brief Introduction

Torodora octavana represents a species of Torodora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nine species by drak brown postmedian fascia.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Ischyja manlia (Cramer, 1776) 藍條裳蛾


藍條裳蛾(Ischyja manlia)被歸屬於夜蛾科(Noctuidae)裳蛾亞科(Catocalinae),分布於印度、泰國、日本琉球、中國、台灣、印尼等地。本種展翅7.6-10.4cm,頭部、胸部與腹部為黑褐色;前翅為褐色底,內線為黑色,雄蟲不明顯,腎紋和環紋為黃色,雄蟲箭紋由兩塊黃色斑組成「[ ]」狀,還有一條黑線通過兩塊黃斑,雌蟲則無,外線為黑色直線,外線至外緣間為黃褐色,亞外緣線為黑色,僅延伸至翅一半處,有時不連續,頂角向外突出,後翅為黑褐色底,中室頂端有一大塊帶金屬光澤之藍斑。本屬台灣目前紀錄兩種,分別是窄藍條裳蛾I. ferrifracta和本種。然而筆者在比對文獻後發現藍條裳蛾似乎是個分類地位有問題的種類。在1992年的名錄裡,Sugi僅列舉了一種Ischyja的已知種─窄藍條裳蛾,另一種則被認為是新種,但是王效岳在認識台灣昆蟲8中列舉了另一種:藍條裳蛾(I. manlia)。由於當初Sugi認為I. manlia(非Cramer, 1776發表的標本),因此應該與王效岳書中提及的I. manlia為不同種。但這不表示I. manlia在台灣的分布沒有問題,王效岳書中沒有引用任何來自台灣的標本,僅於描述中簡單說明台灣產有該種。實際上正式引用台灣產I. manlia標本的是鞍馬山的蛾1一書。雖然如此,Sugi所提及的新種,到底是一個新種還是I. manlia也有待釐清。根據Holloway(2005)的研究,窄藍條裳蛾的頂角前端有明顯的褐色斑是與其他種類區分的特徵,由於台灣目前已知兩種,因此可藉由此特徵區別藍條裳蛾與窄藍條裳蛾。另外,藍條裳蛾是否存在雌雄二型性也有進一步研究。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Acleris gatesclarkei Kawabe, 1992


Acleris gatesclarkei是捲蛾科(Tortricidae)捲蛾亞科(Tortricinae)捲蛾族(Torticini)的成員,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布滿許多黑褐色的細紋,前緣附近的細紋顏色較淡,前緣基部至3/4處強烈彎曲且中央有一塊三角形黑斑;後翅為灰褐色,沒有其他翅紋。Acleris是捲蛾科裡多樣性十分高的一個屬,台灣目前共紀錄21種。在這21種中,沒有與A. gatesclarkei相似的種類,僅日本產的A. takeuchii翅紋與之相近,但前者體型較後者大上許多,且生殖器也有差異。在TaiBNET上,本種的學名被誤拼為A. "gatesclarki"A. gatesclarkei的模式產地為翠峰,筆者則曾於五里坡採獲。

A Brief Introduction

Acleris gatesclarkei, an endemic species in Taiwan, is belonging to Acleris, a genus with high diversity. It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other species in Taiwan by white background colour of forewing with irregular brownish lines, strongly curved costa of forewing and a triangular black marking on forewing.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Catocala armandi shirozui Sugi, 1982 亞裳夜蛾


亞裳夜蛾(Catocala armandi shirozui)被歸屬於夜蛾科(Noctuidae)裳蛾亞科(Catocalinae),本亞種僅分布於台灣,原名亞種分布於中國。本亞種的前翅為黑色底,有三條黃褐色的波浪紋,中央有兩個外圍黃色中央褐色的圓形斑;後翅為黃色底,亞外緣與內線各有一條黑色帶,亞外緣的黑帶未達翅外緣,基部為黑褐色。裳蛾亞科的分類地位目前仍未有定論,有些學者將之置於夜蛾科下的一個亞科,另ㄧ些則將之視為一獨立科,筆者在此先沿用1992年的處理。本屬目前在台灣共被紀錄12種,彼此之間的後翅翅紋各有差異,前翅翅紋同種個體間有時會有較大的變異。本種原本被Sugi認為是一個新種,而後被處理為C. armandi的一個亞種,在台灣分布於中部海拔1000-3100公尺的山區,是不常見的種類。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Anarsia isogona Meyrick, 1913


Anarsia isogona是旋蛾科(Gelechiidae)旋蛾亞科(Gelechiinae)的成員,分布於台灣、日本、中國與印度。本種的前翅為灰褐色,前緣中央有一個倒三角斑,延伸至翅寬1/2處;後翅為灰色,無其他翅紋。關於本屬的介紹請見本網誌另一篇文章─A. euphorodes。本種與A. tricornis皆有一個大型三角斑,其高度超過前翅1/2寬,是與其他台灣產種類最大的差別,而這兩種可以藉由以下特徵區分:1.前者前翅較後者狹長;2.前者的前翅顏色為灰褐色後者為白色。

A Brief Introduction

Anarsia isogona and A. tricornis represent the two species of Anarsia with large triangular marking on forewing in Taiwan. The former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latter by slender forewing and grey-brownish ground colour of forewing.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Anarsia euphorodes Meyrick, 1922


Anarsia euphorodes是旋蛾科(Gelechiidae)旋蛾亞科(Gelechi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南方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灰色,前緣中央有一小塊三角斑;後翅為灰褐色,無其他翅紋。條旋蛾屬(Anarsia)在全世界共被紀錄100餘種,大部份分布於古北區、東方區與非洲衣索比亞區,少部份分布於澳洲與新熱帶區;台灣目前共紀錄8種,全部來自於Park(1995)的研究。Anarsia euphorodes可以藉由以下特徵與其他條旋蛾區別:1.前翅前緣有一個小三角黑斑,約前翅寬度1/4;2.前翅長度6.3-6.5mm。其中,第二個特徵是為了與A. aspera區別,除了大小外,僅能從生殖器區別兩種。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species of Anarsia in Taiwan was firstly and entirely reviewed by Park (1995). Before his work, there were no Anarsia species recorded in Taiwan. A. euphorodes represents one of the eight members of Anarsia in Taiwan and could be distiguished from A. aspera by larger and more elongate forewing and from othe species by small triangular marking on forewing.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Saptha beryllitis (Meyrick, 1910) 綠紋閃舞蛾



綠紋閃舞蛾(Saptha beryllitis)是舞蛾科(Choreutidae)的成員,分布於日本西表島、台灣與印度尼古巴島(Nicobar island)。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中央有一條黑線,兩旁有紫紅色花紋,距基部1/3處的帶與基部為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後翅為褐色,無其他翅紋;觸角上有白點。本種翅基全為金屬綠是重要辨識特徵,與台灣產的另外三種差異很大。綠紋閃舞蛾發生於低海拔山區,以桑科榕屬植物為食。

A Brief Introduction

Saptha beryllitis is a choreutid species with green scales distributed on forewing and could be easily recognized.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Prophantis adusta Inoue, 1986 黃緣狹翅野螟


黃緣狹翅野螟(Prophantis adusta)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廣泛分布於中國、台灣、日本、新幾內亞、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與澳洲等地。本種的前翅為紅褐色底,外緣與前緣皆有黃色斑紋,有四枚白斑,有三枚在前緣處連成一線,最靠翅基者最小,CuA2與A1+A2之間的白斑與中間的連接;後翅亦為紅褐色底,外緣有黃色斑紋,前緣中央有一枚小白斑。Prophantis在台灣僅被紀錄一種,而另一屬的Cotachena pubescens前翅翅紋與黃緣狹翅野螟有些相似,可由前翅狹長、前翅前緣缺乏黃斑、前翅僅三塊白斑、後翅無紅褐色與黃緣狹翅野螟區別。

A Brief Introduction

Prophantis adusta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Prophanti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yellow markings on the costal margin of froewing; 2.4 white spots on the forewing; 3.red-brownish ground colour and yellow outer margin of the hindwing.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Epiplema" arcuata Warren, 1896 弧雙尾蛾


弧雙尾蛾("Epiplema" arcuata)是燕蛾科(Uraniidae)雙尾蛾亞科(Epipleminae)的成員,分布於印度北部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佈滿黑色細紋,前翅外緣有兩個小凸起,靠頂角處有一弦月斑,距翅基1/2和1/3各有一條黃色與褐色組成的折線;後翅亦為黑褐色底,佈滿黑色細紋,外緣有兩個小尾狀凸起,近臀角的尾狀凸有紅褐色斑,臀角附近有黃色斑。本屬的屬級異動相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小雙尾蛾一文。在台灣,弧雙尾蛾與同屬的另外兩種翅紋差異甚大,容易辨識,此外,前翅外緣有兩個小凸起也與黃紋雙尾蛾共享此特徵。簡言之,弧雙尾蛾是十分容易鑑別的雙尾蛾。本種目前已知分布於台灣中、北、東部低至中高海拔。

A Brief Introduction

"Epiplema" arcuata represents one of the three Epiplema species published in Taiwan and unique wing pattern and shape of forewing make it easy to identify this species.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Ancylolomia japonica Zeller, 1877 稻巢草螟


稻巢草螟(Ancylolomia japonica)被歸屬於草螟科(Crambidae)草螟亞科(Crambinae),分布於中國、台灣、日本與韓國。本種的雄蟲前翅為橘褐色底,有許多黑色虛線排列呈放射狀,外緣有一排黑點,點之間常有黑色斑紋連接,亞外緣有兩條黑色波浪紋,翅基中央有一條白色斑紋延伸至翅1/2處;後翅為黑褐色,無其他翅紋。雌蟲顏色較淡,其他特徵與雄蟲相同。目前Ancylolomia在全世界共被紀錄70種,其中有18種分布於東方區,17種分布於舊北區,而台灣目前僅紀錄稻巢草螟一種,無其他近似種。本屬各種間的翅紋十分相似,必須借由解剖生殖器鑑定。

A Brief Introduction

Ancylolomia japonic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Ancylolomia in Taiwan and has no similar species. However, wing pattern of Ancylolomia is quite conservative that genitelia dissection is needed for identification.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Canucha miranda formosicola Matsumura, 1931 尖角鉤蛾



尖角鉤蛾/籮紋鉤蛾 (Canucha miranda formosicola)是鉤蛾科(Drepanidae)鉤蛾亞科(Drepan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台灣與印度等地。本種的前翅頂角明顯突出,有一黑色斜線由頂角尖端延伸到後緣1/2處,黑色斜線上半部除了頂角與中室附近各有一黃褐色斑以外,其他皆為黑褐色,且有灰白色細紋,黑色斜線下半部為黃褐色帶有黑色波浪紋;後翅為黃色底,外線與中線為淺灰色帶,中室有一塊寬黑帶橫過。根據Holloway (1998)的描述,Canucha的單系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因為亞洲大陸產與島嶼產的種類腹部差異很大。本屬在台灣僅產一種,而尖角鉤蛾是台灣鉤蛾亞科裡最為大型的種類,且翅紋特殊,辨認容易。

A Brief Introduction

Canucha miranda formosicola represents the only species of Canucha and the biggest one of Drepaninae in Taiwan. C. miranda formosicola is characterized by special wing pattern and size.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Deltoplastis lobigera Gozmány, 1978 葉三角折角蛾


葉三角折角蛾(Deltoplastis lobigera)是折角蛾科 (Lecithoceridae)瘤折角蛾亞科(Torodor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尖端凸出,亞外緣有一條白色帶,中室附近有兩個外包橘斑的黑點,翅近基部處有兩塊黑斑,其中一塊黑斑為卵狀;後翅為灰黑色,無其他翅紋。葉三角折角蛾與卵斑塊三角折角蛾(D. ovatella)翅紋非常接近,前者除了體型明顯較小外,顏色也較深,不過這需要檢視更多的標本才能確定此特徵是否穩定。

A Brief Introduction

Deltoplastis lobigera shares very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D. ovatella and could be only identified by smaller size.

Pterodecta felderi (Bremer, 1864) 錨紋蛾


錨紋蛾(Pterodecta felderi)被歸屬於錨紋蛾科(Callidulidae),廣泛分布於俄國遠東地區、日本、韓國、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主要為黑褐色底,前緣有一大塊"E"字形橘色帶;後翅亦為黑褐色,無其他翅紋。台灣的錨紋蛾科共被紀錄三種,分屬於三個屬,本種寬大的"E"字形橘色帶與前翅近頂角處有一個凸起是辨識特徵。

A Brief Introduction

Pterodecta felderi represents a member of Callidulidae in Taiwa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wide E-shaped orange band on forewing.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Melittia taiwanensis Arita & Gorbunov, 2002


Melittia taiwanensis是透翅蛾科(Sesiidae)透翅蛾科(Sesiinae) Melittiini的成員,目前僅在台灣有紀錄。本種的外型與熊蜂類似,前翅主要為黑色底,翅端有五塊透明斑,中室與CuA2下方也有長型半透明斑,中室前端有一小段M脈(紅色圓圈);後翅除各脈為黑色外,其餘均透明;後足的鱗片發達,有毛茸茸的感覺。本屬在台灣一共有四種,各種的前翅透明斑與後足顏色等各有差異,可作為辨識種類用。Melittia taiwanensis可由以下特徵鑑定:較為小型的種類,展翅寬約在3公分左右,其於種類較大;前翅M脈有一小段向中室突出。此標本為中興大學劉哲元學長提供,採於八仙山。

A Brief Introduction

Melittia taiwanensis is a smaller Melittia compared to the other species and a short vein M of forewing is present in the terminal of central cell.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Pagyda nebulosa Wileman & South, 1917



Pagyda nebulosa是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亞科(Pyraust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橘黃色底,有六條橘褐色帶,最外側為波浪狀且擴散暈開;後翅亦為橘黃色底,亞外緣至外緣為黑褐色,有三條橘褐色帶。在本網誌Pagyda botydalis一文中曾經提過,這兩種是台灣惟二最外緣橘褐色帶為波浪狀,但Pagyda nebulosa最外側的橘褐色帶暈開且第二三條帶較為分開。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Iotaphora admirabilis (Oberthür, 1884) 青輻射尺蛾



青輻射尺蛾(Iotaphora admirabilis)是尺蛾科(Geometridae)青尺蛾亞科(Geometr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台灣與俄羅斯。本種的前翅為青綠色底,外緣有幾近平行的多條黑色線條,亞外緣與亞基部各有一條由黃白組成的斑紋(黃靠外側),中室前端有一黑點;後翅亦為青綠色底,外緣有多條幾近平行的黑色線條,亞外緣有一條由黃白組成的斑紋(黃靠外側),中室前端有一黑點。本屬在台灣僅紀錄一種,且無近似種。青輻射尺蛾在台灣似乎是十分少見的種類,根據張保信老師的紀錄,牠只分布在中橫沿線。而筆者目前也僅於碧綠神木附近採過一隻,綜合少數的採集紀錄,推測青輻射尺蛾主要發生於八九月。

A Brief Introduction

Iotaphora admirabilis shares very bright wing pattern with no other geometrid moths in Taiwan.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Pygospila tyres (Cramer, [1780])


Pygospila tyre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的成員,分布廣泛,在中國、台灣、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與非洲均有紀錄。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帶有藍紫色金屬光澤底,由基部而外有四排白色斑塊,最靠翅基處有兩條白色斑紋;後翅亦為黑色底,無明顯金屬光澤,亞外緣與中線處有白色斑塊,基部1/2有放射狀白色條紋。本屬全世界約紀錄九種左右,台灣目前僅有一種。Pygospila tyres展翅可達四公分以上,相對於大部分的草螟,牠是十分巨大的種類,辨認容易。本種在全島中低海拔皆有分布,容易見到。

A Brief Introduction

Pygospila tyres is the only species of Pygospila in Taiwan and has relatively huge size and unique wing pattern which make identification easier.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Sarbanissa interposita (Hampson, 1910) 白灰虎蛾



白灰虎蛾(Sarbanissa interposita)是夜蛾科(Noctuidae)虎蛾亞科(Agarist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灰黑色底,頂角與臀角各有一塊暗紅色橢圓斑,有一條白帶由前緣1/3處延伸至臀角,翅中央有大小各一塊黑色圓斑;後翅為黃色底,外緣為黑色,中室有一個小黑圓點。本屬在台灣共被紀錄有三種,白灰虎蛾可以藉由以下特徵與其他兩種區別:1.前翅白帶與週邊的暗色對比鮮明;2.後翅外緣的黑色帶連續且沒有其他顏色斑紋。根據筆者目前的採集紀錄,本種主要出現於4-6月。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Pyloetis mimosae (Stainton 1859)



Pyloetis mimosae被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 Erechthiinae,廣泛分布於印澳區,如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香港、台灣、日本、爪哇、蘇拉維西、摩鹿加群島與所羅門群島。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外緣至後緣則為黃色;後翅為灰色,無其他翅紋。本種為單種屬,各學者對其亞科級地位有不同看法,而根據Miyamoto等人(2007)最新的研究,他們認為該屬較接近Erechthias,因此應該被置於Erechthiinae。本種的翅紋特殊,蕈蛾科裡無近似種。

A Brief Introduction

Pyloetis mimosae is the only species in Pyloetis and does not share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other tineid moths.

Tisis mesozosta Meyrick, 1914 中帶彩折角蛾



Tisis mesozosta是折角蛾科(Lecithoceridae)折角蛾亞科(Lecithocer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前斥為帶有金屬光澤的紅褐色,中央有一條黃帶,基部有一塊橘黃斑;後翅為黑褐色,沒有其他翅紋。Tisis是一個分布於東方區的屬,所包含的種類都有很鮮豔的翅紋,可以藉由觸角基部明顯較粗(鱗片豎起)鑑別此屬的成員。本屬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在東南亞,在台灣僅紀錄一種。Tisis mesozosta在台灣無近似種,鑑定容易,廣泛分布全島中低海拔山區。

A Brief Introduction

Tisi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oriental region and has only one species recorded in Taiwan. There are no species sharing similar wing pattern with T. mesozosta, the only species found in Taiwan.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Glyphodes onychinalis (Guenée, 1854)


Glyphodes onychin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廣泛分布於中國、台灣、印度、尼泊爾、印尼、婆羅洲、澳洲、阿拉伯、敘利亞與非洲等地。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上有多條褐色帶,褐色帶中央有白斑;後翅亦為白色底,有多條中央有白斑的褐色帶。在台灣有紀錄的13種Glyphodes中,本種的褐色斑因為中央有白斑,因此較為破碎,容易區分。Glyphodes onychinalis在台灣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不難見到。

A Brief Introduction

Glyphodes onychinalis represents a species of Glyphodes with unique wing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s not very difficult.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Strand, 1919 甲仙黃緣野螟



甲仙黃緣野螟(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被歸屬於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分布於台灣、印度與菲律賓等地。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緣毛為橘黃色,外緣有一條銀色帶,亞外緣有被黑線包圍的橘色斑紋,翅前緣中央與近翅基處各有一塊橘色斑紋,中央的橘色斑紋被黑線包圍,部分個體黑線會延伸到臀角,近翅基處的橘色斑紋延伸至後緣,黑化個體在後緣中央會有一塊大黑斑;後翅為白色底,無其他翅紋。Cirrhochrista在1992年的名錄裡僅被紀錄兩種,王(2000)在認識台灣昆蟲19中又增加了一種,並把C. kosemponialis當做是C. bracteolalis的同物異名。然而Chen等人(2006)重新整理了中國該屬的分類,並把C. kosemponialisC. bracteolalis視為兩個獨立種。然而該文章並未檢視正模標本,且C. bracteolalis僅檢視了一筆來自於海南島的雌蟲標本,因此這兩種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根據該文章中的標本檢視紀錄,王效岳所採集的標本均為C. kosemponialis,而C. bracteolalis在台灣的紀錄則是來自於Shibuya(1928)的錯誤鑑定(Shibuya在該文認為是C. kosemponialis,但陳等人認為這是C. bracteolalis的錯誤鑑定)。在有進一步研究之前,筆者先採用Chen等人的處理,將C. kosemponialis視為一獨立種。此屬在台灣共紀錄有5種,C. kosemponialisC. brizonalisC. spissalis的翅紋差異很大,不易搞混;而甲仙黃緣野螟與C. bracteolalis的差異目前僅知在雌性生殖器,因此必須借由解剖才能確定(本文中的個體皆經過解剖確認)。另外,本屬的亞科級地位也有待確認。在Chen等人(2006)的研究裡,該屬被放入莎螟亞科,但筆者不支持此看法而認為Inoue(1982)處理為斑野螟亞科(Spilomelinae)較為正確。

A Brief Introduction

Cirrhochrista kosemponialis looks very similar to C. bracteolalis and could be identified by female genitalia characters only.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Bradina aulacodialis Strand, 1919


Bradina aulacodialis是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亞科(Pyraust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褐色底,外線有一條黑線,中室前端有一塊白斑;後翅亦為褐色底,無其他翅紋。Bradina共有80餘種,其中以澳洲的多樣性最高,東南亞地區目前約有10餘種。本屬在台灣共被紀錄六種,彼此之間翅紋差異甚大,不難區分。

A Brief Introduction

Bradina aulacodialis represents a member of Bradina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by the white spot in the cell on forewing.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Ditrigona triangularia (Moore, 1968) 燕鉤蛾



燕鉤蛾(Ditrigona triangularia)被歸屬於鉤蛾科(Drepanidae)鉤蛾亞科(Drepaninae),分布於中國、台灣、印度與緬甸等地。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有五條淺褐色帶,最外側的淺褐色帶為波浪狀,其餘為直線;後翅亦為白色底,有四條淺褐色帶,最外側兩條淺褐色帶為波浪狀,臀角有小凸起。Ditrigona在台灣僅產兩種:圓燕鉤蛾(D. conflexaria micronioides)與本種。燕鉤蛾的後翅較狹長,且臀角有小凸起,容易與圓燕鉤蛾區別。燕鉤蛾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北中南均有分布。

A Brief Introduction

(Ditrigona triangularia) reprents a drepanid species with wing shape and markings similar to some Uraniidae and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D. conflexaria micronioides) by shape of hindwing.

Nemophora uncella Kozlov, 1997 肘帶長角蛾



肘帶長角蛾(Nemophora uncella)是長角蛾科(Adel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主要為黃褐色底,翅端為黑色,有四條黃色斑紋,中央有一條鮮黃色帶,內外側各有藍色線,外側藍色線不連續,翅基有黑色放射紋;後翅為灰黑色,無其他翅紋。肘帶長角蛾與直帶長角蛾皆是1997年由Kozlov發表的種類,被歸屬於aurora種群,目前皆僅知分布於台灣。兩種長角蛾可由翅紋輕易辨識:1.前者前翅外側藍色線不連續,後者連續;2.前者前翅翅端黃色放射紋較少,後者較多。

A Brief Introduction

Nemophora uncella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Taiwan and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other species in aurora species group by uncontinuous outside silver-blue band of forewing and less yellow maculation on the tip of forewing.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Eurydoxa tetrakore (Wileman & Stringer, 1929) 橙斑擬麗捲蛾


橙斑擬麗捲蛾(Eurydoxa tetrakore)是捲蛾科(Tortricidae)捲葉蛾亞科(Tortricinae)裳捲葉蛾族(Ceracini)的成員,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橙褐色底,有多條縱向與橫向的銀白色線條,前緣有三塊黃色斑,最靠外緣的一個中央還有一塊白斑;後翅為黑色底,前緣有一塊長條形黃斑。在台灣,Eurydoxa共被紀錄兩種:E. indigena與本種,而在這兩種之外,筆者還另外採集過一個未被正式紀錄的種類。E. indigena的翅紋與Cerace類似,不難與E. tetrakore區別。E. tetrakore原本被Wileman & Stringer (1929)置於Eucosma下,Diakonoff (1970)將之轉入Eurydoxa,Kawabe et al. (1992)也採用此處理,而Yasuda (1978)則認為是PentacitrotusEurydoxa tetrakore為日行性種類,會於白天訪花。

A Brief Introduction

Eurydoxa tetrakore has very different wing patterns from E. indigena, which is the other species belonging to Eurydoxa in Taiwan.

Tinea metathyris Meyrick, 1935


Tinea metathyris是蕈蛾科(Tine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翅中央有黑色帶將白色部分分為三塊;後翅為灰褐色,無其他翅紋。在台灣,相較於同屬其他前翅為黃褐色底的種類,Tinea metathyris是較為容易辨識的種類。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Agalope wangi Owada, 1992 王氏薄翅斑蛾


王氏薄翅斑蛾(Agalope wangi)是斑蛾科(Zygaenidae)螢斑蛾亞科(Chalcosiin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底,有許多白色的圓形斑紋,翅基為黃褐色;後翅為白色底,沿各脈有黑褐色斑紋;雌雄的外形差異不大,雄蟲(圖左上、左下)的觸角雙截齒狀比雌蟲(圖右上、右下)發達許多。薄翅斑蛾屬在台灣一共被紀錄有四種,另外三種請參考本網誌另一篇文章─台灣產薄翅斑蛾(Agalope)屬。王氏薄翅斑蛾是直到1992年才被Owada發表的物種,該研究指出白斑薄翅斑蛾的前翅翅紋與之相似,可以藉由以下特徵區別:1.王氏薄翅斑蛾的後翅沿各脈有黑褐色斑紋,白斑薄翅斑蛾後翅為全白;2.王氏薄翅斑蛾展翅寬較白斑薄翅斑蛾小許多。在王效岳認識台灣昆蟲12一書中指出本種展翅寬僅1.7公分,然而實際上這一個個誤會。Owada(1992)的研究報告是這樣寫的:王氏薄翅斑蛾翅長1.7公分,這表示一片翅膀的長度,而非展翅長。實際上,蓬萊薄翅斑蛾的體型才是最小的。本種在北中南橫均有採集紀錄,海拔大多在2000公尺以上。

A Brief Introduction

(Agalope wangi) represents a small species of Agalope in Taiwan and could be recognized from its size and black-brownish markings along the vein of hindwing.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Triuncina brunnea (Wileman, 1911) 褐斑白蠶蛾


褐斑白蠶蛾 (Triuncina brunnea)被歸屬於蠶蛾科(Bombycidae),分布於中國、台灣、印度與緬甸等地。本種不同個體間的顏色差異不小,前翅主要為紅褐色底,中央有一條不明顯的黑褐色帶,散布有一些不明顯的暗色斑紋;後翅亦為紅褐色底,部分個體亞外緣有一條白帶。Triuncina在台灣僅被紀錄一種,然而三角斑褐蠶蛾(Trilocha varians)與褐斑白蠶蛾翅紋十分類似。雖然王效岳(1995)在認識台灣昆蟲9中提出了三個區別特徵,然而筆者認為這三個特徵在他圖鑑中的標本彼此之間已存在衝突,因此似乎不合用。筆者根據以下外形特徵區分兩種:褐斑白蠶蛾的前翅外緣較平直,頂角較尖,後翅臀角折疊處有耳狀小凸起(根據圖鑑與筆者採過的兩隻標本,似乎只有單邊會有此凸起);三角斑褐蠶蛾的前翅外緣較向外凸出,頂角較圓,後翅臀角折疊處無耳狀小凸起。然而這些特徵是否穩定仍有待檢視更多標本,也許待筆者採到三角斑褐蠶蛾,能再發現更多相異處。褐斑白蠶蛾分部廣泛,不難見到。

A Brief Introduction

Triuncina brunnea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Triuncina distributed in Taiwan but seems difficult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rilocha varians by wing patter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Exsula dentatrix albomaculata Miyake, 1907 五斑虎蛾


五斑虎蛾 (Exsula dentatrix albomaculata)是夜蛾科(Noctuidae)虎蛾亞科(Agaristinae)的成員,本亞種分布於中國與台灣,原名亞種分布於印度。五斑虎蛾的前翅為黑色底,中室前方有三塊白斑,下方有一塊白斑,中室內有兩塊白斑,基部與中室前端皆有藍色斑紋;後翅亦為黑色底,有兩塊不規則狀黃斑。本屬在台灣僅產一種,然而EpistemeMimeusemiaChelonomorpha的翅紋基本組成與本亞種相似,但彼此有穩定的差異。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Dysaethria suisharyonis (Strand, 1916) 水社寮雙尾蛾



水社寮雙尾蛾 (Dysaethria suisharyonis)是燕蛾科(Uraniidae)雙尾蛾亞科(Epipleminn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背面為黃褐色至灰黑色底遍布細黑紋,翅外緣在M3脈處有一凸起(約中央位置),近前端有ㄧ凹角,凹角外緣有一長條黑斑,中央與近基部各有一條黑色折線,後緣中央有一半圓黑斑;後翅背面亦為黃褐色至灰黑色底,外緣有兩個尾狀突起,外緣在兩個尾狀凸間有兩個黃斑,中線黑黃交雜,亞基部有另一條黑色折線,並於中央形成黑斑。Dysaethria在台灣已紀錄6種,有關其屬級的學名變遷請見本網誌另一篇文章─Dysaethria erasaria 土雙尾蛾。在台灣,水社寮雙尾蛾有一近似種─黑雙尾蛾,兩者可藉由前後翅腹面是否有明顯的連續黑帶區別(前者無),然而黑雙尾蛾尚未正式發表,目前沒有學名。水社寮雙尾蛾學名中的"suisharyonis"指的是正模標本的採集地─嘉義水社寮。

A Brief Introduction

(Dysaethria suisharyonis) represents a member of Dysaethria with complicated and unique wing pattern. I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another unpublished species by lacking a continued black band extending from forewing to backwing in ventral view.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Cyclidia substigmaria substigmaria (Hübner, 1831) 圓翅大鉤蛾


圓翅大鉤蛾/洋麻鉤蛾(Cyclidia substigmaria substigmaria)目前被歸屬於鉤蛾科(Drepanidae)大鉤蛾亞科(Cyclidiinae),主要分佈於中國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頂角、外緣與中線有灰黑色帶;後翅亦為白色底,外緣、外線與中線各有灰黑色翅紋。大鉤蛾亞科是一個全世界僅有2屬十餘種的小亞科,分類地位一直不穩定。在1992年的名錄裡,井上將大鉤蛾視為科,而此概念也為王效岳圖鑑沿用;Holloway(1998)則將大鉤蛾視為鉤蛾科底下的一個亞科。圓翅大鉤蛾的翅紋與翅形特殊,在台灣無近似種,容易鑑別。

A Brief Introduction

Cyclidia substigmaria substigmaria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Cyclidiinae distributed in Taiwan with special wing patter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Paranthrenella formosicola (Strand, 1916)


Paranthrenella formosicola
是透翅蛾科(Sesiidae) Paranthreninae,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中室、CuA2下方、與中央各有透明區域;後翅除了翅脈為黑色外,其餘部分透明無色。Paranthrenella在台灣目前僅紀錄一種,P. formosicola最早由Strand發表,Arita和Gorbunov(1998)將之換屬。本種與Synanthedon auritincta外觀相似,但可由腹部的黃色斑區分:本種僅於腹部前三節交界有不明顯黃斑,後者則在中央有大塊黃斑。

A Brief Introduction

Paranthrenella formosicola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Paranthrenella in Taiwan and could be distiguished from Synanthedon auritincta by the yellow markings on abdoma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Ogygioses eurata Issiki & Stringer, 1932 古蝠蛾


古蝠蛾(Ogygioses eurata)是古蝠蛾科(Palaeosetidae)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有四條黑帶,黑帶上有白色小圓斑;後翅灰黑色,緣毛黃褐色,無其他翅紋。古蝠蛾是在1932年由Issiki和Stringer所發表,Davis等人在1995年對牠重新描述,然而對於古蝠蛾與巒大古蝠蛾的雄性生殖器差異卻無太多著墨;Owada和Jinbo在2005年的研究裡,重新比較了兩種的雄性生殖器:前者的抱器瓣(valva)較細長,後者較寬。筆者解剖比較後,認為古蝠蛾的抱器瓣前端較基部窄,巒大古蝠蛾較寬。此外,兩種的翅紋也有可辨識的差異:古蝠蛾的顏色較偏黃,黑斑很明顯;巒大古蝠蛾顏色較偏橘褐色,幾乎沒有黑斑。古蝠蛾的正模標本產於台北烏來,而Davis等人(1995)檢視標本的產地顯示本種廣泛分布於全島,而筆者的採集紀錄也符合這一點。圖中個體來自中橫東段。

A Brief Introduction

Ogygioses represents a primitive hepialoid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distributed only in Taiwan. Ogygioses eurata could be identified by yellow-brownish forewing with black band and white spots.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Glyphipterix bizonata Arita & Heppner, 1992

Glyphipterix bizonata是雕蛾科 (Glyphipterigidae) okui種群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橙褐色底,前緣有7條弧形帶金屬光澤白斑,外緣有四個圓形帶金屬光澤白斑,後緣中央、近基部各有一條白色弧形斑,是重要的鑑定特徵之一;後翅為黑褐色,無其他翅紋。okui種群在台灣僅紀錄一種,即Glyphipterix bizonata,翅紋特別,容易辨識,目前僅知分布於中南部。本種直到1992年才被Arita & Heppner發表,而TaiBNET上的名錄似乎遺漏了這一種。

A Brief Introduction

Glyphipterix bizonata represents the only recorded species of okui species-group and could be easily identified from two white and curved markings at inner margi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Saptha divitiosa Walker, 1864 叉紋閃舞蛾


叉紋閃舞蛾(Saptha divitiosa)是舞蛾科 / 擬捲葉蛾科 (Choreutidae)的成員,分布於台灣與日本琉球。本種的前翅為黑色底,前端1/2有綠色帶金屬光澤之放射狀翅紋,基部1/2有兩條具金屬光澤綠色帶;後翅為黑褐色,靠前緣處有一塊長條黃斑;觸角上有白點。閃舞蛾屬(Saptha)全世界約18種,主要分布於東方區與澳洲區,種內翅紋穩定。此屬台灣共紀錄有四種,翅紋差異很大,不難辨認。叉紋閃舞蛾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頗為常見,容易被誤認為斑蛾科。

A Brief Introduction

Saptha divitiosa is a choreutid species with shinning and unique wing markings which make it hard to misidentify.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Torodora chinanensis Park, 2003 溪南山瘤折角蛾


溪南山瘤折角蛾(Torodora chinanensis)是折角蛾科 (Lecithoceridae) 瘤折角蛾亞科 (Torodorinae) manoconta種群的成員,目前僅知分布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黑褐色,後緣中央有一三角形黃斑,是本種的鑑定特徵;後翅則為單純的灰褐色。manoconta種群的成員前翅狹長,顏色常為單純的黑褐色,部份種類後緣中央有一三角形黃斑,常需藉助生殖器解剖來鑑定種類,台灣僅產兩種。而溪南山瘤折角蛾是該種群中展翅長最長的種類,且三角斑靠翅基的邊與後緣垂直,加上台灣本種群另一種的前翅無三角斑,因此容易由外觀辨識。本種的種小名來自於模式產地高雄溪南山(Chinanshan=Keinanshan),而Torodora在大陸的中文名為瘤祝蛾,因此筆者依據台灣中文名的使用習慣將祝蛾改為折角蛾,並將此種取名為溪南山瘤折角蛾。雖然如此,圖中的個體產於南投縣仁愛鄉,因此本種的分布應該更為廣泛。

A Brief Introduction

(Torodora chinanensis) represents the biggest species in manoconta species-group and has a yellow triangular markings on forewing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 for identificatio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 Meyrick, 1932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被歸屬於蕈蛾科(Tineidae) Myrmecozelinae,目前僅知分佈於台灣。本種的前翅為黃褐色底,翅上佈有許多黑色細紋,距翅外緣1/3處有一黑色圓斑;後翅為灰褐色,無其他翅紋。Machaeropteris在東方區一共紀錄有23種,台灣僅產一種。由於目前此屬仍缺乏全面的研究,因此其分類地位在未來也許還會有變動。本種的翅紋在台灣無相似種,不難辨認。

A Brief Introduction

Machaeropteris petalacma represents a unique tineid species with special wing pattern: yellow-brown forewing and black spots on forewing.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Pagyda botydalis (Snellen, 1880)


Pagyda botydalis被歸屬於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亞科(Pyraustinae),廣泛分布於台灣、印尼、斯里蘭卡、印度與澳洲等地。本種的前翅為黃色底,有六條橘褐色帶,除了最外緣的一條為波浪狀外,其餘皆為直線;後翅亦為黃色底,有三條黃色帶。綜合TaiBNET與認識台灣的昆蟲19兩份資料,台灣產的Pagyda共有6種,僅P. botydalisP. nebulosa兩種的最外緣橘褐色帶為波浪狀,而這兩種可由中間兩條帶鑑別。本種分布於中低海拔,不算少見。

圖/文:施禮正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Helcystogramma trijunctum (Meyrick, 1934) 斜帶陽旋蛾

斜帶陽旋蛾 (Helcystogramma trijunctum)是旋蛾科(Gelechiidae)棕旋蛾亞科(Dichomeridinae),分布於大陸與台灣。本種前翅為黃褐色底,外緣有一條寬黑色帶,中央有一條黑色斜帶,是本種最重要的鑑別特徵;後翅為淡灰色,無其他翅紋。陽旋蛾屬主要分布於東洋區與新熱帶區,根據李老師(2002)的說法,各種間的生殖器差異不大,翅紋與其他外部形態構造較為穩定。

A Brief Introduction

Helcystogramma trijunctum is characterized by a black tilted line and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Taiwan. Compared to other genera, genitalial characters are more conservative and characters of wing pattern are more reliable.

圖/文:施禮正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Choreutis achyrodes (Meyrick, 1912) 褐桑舞蛾


褐桑舞蛾(Choreutis achyrodes)被歸屬於擬捲葉蛾科/舞蛾科(Choreutidae),是ialeura種群的成員,分布於日本、台灣、印度與爪哇等地。本種的前翅為橘黃色底,中央有多條較短的不連續白色帶,基部則為一條連續的白色帶;後翅為黑色,前緣有白斑。相較於其他同屬的種類,ialeura種群成員的翅紋比較簡單,沒有複雜的顏色與斑紋,容易辨識。本種在台灣無近似種,因此不易鑑定錯誤。

A Brief Introduction

Compared to other species of Choreutidae in Taiwan, identification of (Choreutis achyrodes) is easier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orange-yellowish ground colour and relatively simple fascia of forewing.

圖/文:施禮正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Auzata simpliciata Warren, 1897 淺灰帶鉤蛾


淺灰帶鉤蛾 / 淡灰白鉤蛾(Auzata simpliciata)是鉤蛾科(Drepanidae)鉤蛾亞科(Drepaninae)的成員,分布於中國、印度與台灣。本種的前翅為白色底,外緣、亞外緣、外線、亞基線各有黑色波狀線條;後翅亦為白色底,外線、亞基線各有黑色波狀線條。台灣的淺灰帶鉤蛾是由井上(1988)首次發表,當時已知的採集地都在中部南投台中一帶。本種的數量似乎不多,因此在各大論壇少有觀察紀錄。

A Brief Introduction
Auzata simpliciata is a rare species and distributed in China, Taiwan and India. Wing pattern of forewing and backwing is pure white in ground colour with several black bands.

圖/文:施禮正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Pyrosis ni (Wang & Fan, 1995) 彌新枯葉蛾

彌新枯葉蛾(Pyrosis ni)是枯葉蛾科 (Lasiocampidae) 的成員,目前僅知產於台灣。本屬成員翅紋全為雌雄二型,本種也不例外。彌新枯葉蛾的雄蟲前翅為黑色底,翅上共有五條黃帶,亞外緣的黃帶斷開,中室有一塊白斑,後翅也為黑色底,翅中央與翅基為黃色;雌蟲與王氏枯葉蛾(P. wangi)相似,其外形與差異請見本網誌另一篇文章。本屬的分類變遷與台灣產的種類差異,在王氏枯葉蛾一文中都有詳細的說明。相較於王氏枯葉蛾,本種的目前已知的分布範圍較廣,北中南海拔較高山區皆有紀錄,但數量很少。

A Brief Introduction

Pyrosis ni is a lasiocampid moth with sexual dimorphism and unique wing pattern. Compared to the other Pyrosis in Taiwan, P. wangi, P. ni has smaller white spot on discal cell in female and occurs in autumn.

圖/文:施禮正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Cruriopsis funebris cognata Jordan, 1912 碎斑虎蛾


碎斑虎蛾 (Cruriopsis funebris cognata)是夜蛾科(Noctuidae)虎蛾亞科(Agaristinae)的成員,本亞種僅知分佈於台灣。碎斑虎蛾的前翅為黑色底,前翅散佈有許多淡藍色與白色斑紋;後翅亦為黑色底,近翅基處有許多大塊的白色斑紋。C. funebris的原名亞種分佈於中國與印度。碎斑虎蛾主要於白天活動,會訪花,不常見。

A Brief Introduction

Cruriopsis funebris cognata, an uncommon and diurnal species, shows so unique wing pattern that we can easily identify it.

圖/文:施禮正